亚洲影视久久,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国产91精品新入口,激情视频在线播放,欧美综合激情,成人网在线免费观看,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

時間:2025-06-16 11:35:51 曉映 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

  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fā)現問題的能力,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

  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 1

  歷史考點總結

  1.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夏;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會后期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3.為了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周朝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論》說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義是分封制。

  5.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創(chuàng)的皇帝制度,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

  7.唐朝時,掌握草擬、審議和行政的職能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機構分別是中書門下省和中書省。

  9.元朝時,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的機構是宣政院。為管理邊遠地區(qū)設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時,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1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了頂峰。

  12.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組織方式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古代中國農業(yè)生產的主要特點是形成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體系。

  13.牛耕是我國農業(yè)技術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式是壟作法。

  15.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tài)分別是官營手工業(yè)、民營手工業(yè)、家庭營手工業(yè)。

  16.明清時期,蘇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yè)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發(fā)行的交子。

  19.元代時,泉州被外國旅行家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時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廣州一處對外通商。

  20.唐朝時,專管對外貿易的機構稱為市舶使。宋代時,在邊境設置與少數民族貿易場所稱為榷場。中國最早的商標是宋代山東濟南劉家功夫針。

  21.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2.孔子整理的六經是《詩》《書》《禮》《易》《樂》《春秋》。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23.提出性善論是孟子;提出性惡論是荀子。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論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是顧炎武。

  24.后人稱孔子為至圣、稱孟子為亞圣。朱熹宋朝理學集大成者。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是明未清初著名思想家。

  25.①提出愛人者,人恒愛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

  ②提出節(jié)用而愛人為政以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

  ③提出與人為善,暖于布帛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是荀子。

  ④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董仲舒。

  ⑤提出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是二程(程顥、程頤)。

  ⑥提出心外無物致良知宇宙便吾心是王陽明。

  ⑦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是非是李贄。

  ⑧提出人民為主天下為主,君為客工商皆民生之本是黃宗羲

  ⑨提出經世致用的有顧炎武和王夫之

  2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標表示恒星位置的,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天文學石申,他著有《天文》;

  27.《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

  28.在望遠鏡發(fā)明以前,渾儀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

  29.混合選擇法最早見于西漢農書《汜勝之書》;《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

  30.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是指王羲之創(chuàng)作的《蘭亭序》。

  歷史標志事件

  1.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標志:建立在雇傭勞動基礎上的手工工場的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轉變,而手工工場只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生產組織形式,其本質是對勞動力剩余價值的剝削。

  2.“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標志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fā)明”。主要是指這三項中國的發(fā)明傳播到歐洲,推動歐洲資產階級戰(zhàn)勝封建制度。

  3.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標志:天文學革命(1543年(天體運行論)發(fā)表)。它揭穿了中世紀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和所謂的“上帝賦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說法,摧毀了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謬論,使自然科學從神學和傳統(tǒng)的“地球中心說”的束縛下解放出來,開始以人和自然為觀察、研究的對象。

  4.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的標志性人物: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共產黨宣言》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其長詩《神曲》揭露了教會的貪污腐化和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殘暴。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的標志:1640年11月英國新議會的召開。在新議會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反對派”,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而限制王權實際上等于部分地奪權,已經開始具備了革命的含義。

  6.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之后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因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會發(fā)展方向,在其影響下,歐美許多國家都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匯成了一股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

  8.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1689年《權利法案》的制定。《權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確的條文,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權等方面限制王權,同時將議會擁有的自由和權利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

  9.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標志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因為從此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10.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標志著:(1)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2)英國開始積極進行海外殖民擴張活動;(3)西班牙海上實力的喪失。

  11.三次英荷戰(zhàn)爭(1652—1674年)標志著荷蘭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喪失。

  12.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年)中英國打敗法國,標志著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國地位。從此,老牌的殖民強國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再也無力與英國抗衡。

  13.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該事件說明法國人民在資產階級的號召下開始用暴力向封建專制統(tǒng)治勢力發(fā)起進攻,而巴士底獄恰是法國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象征物。

  14.法國從傳統(tǒng)的臣民社會跨入近代的公民社會的法律標志:1791年憲法。該憲法是法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標志著“法治”取代了“人治”。

  15.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標志:“熱月政變”。“熱月政變”是結束過時的雅各賓派“恐怖政策”,恢復和建立資產階級正常統(tǒng)治秩序的轉折點。

  1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的標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20世紀初,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資本主義政治體系形成的基礎上,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從而構成了完整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17.《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因為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18.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標志: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fā)表。該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獨立。

  19.亞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和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標志著亞洲覺醒。主要指出現了新的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20.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標志:1857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fā)。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場,經濟危機才會擴展到全世界,變成世界性經濟危機。

  高三必備歷史知識要點框架

  春秋時期(BC221年——220年)——封建大一統(tǒng)

  政治上:秦代出現大一統(tǒng)局面,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縣制,漢承秦制,皇帝制度,郡縣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襲,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地方王國實力的壯大,最終形成“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解決了“王國問題”

  經濟上:封建經濟得到較大發(fā)展,牛耕推廣,漢代出現耬車和代田法,漢代的炒鋼技術和青瓷制造技術表明了手工業(yè)的進步。國家統(tǒng)一和政治安定也促進了商業(yè)的發(fā)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書坑儒”到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治國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轉變,更能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秦代科技發(fā)達,造紙術(西漢出現,東漢成熟)的發(fā)明改進,《九章算術(劉徽)第一部數學專著》《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東漢時期)》是漢代的典型代表,漢代文學上出現了新的文體——賦。二、魏晉南北朝(220——581年)——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戰(zhàn)亂不斷,民族融合加強,九品中正制度維護士族的政治特權,選拔官員看中出身和門第,不注重才能,政治制度出現了三省制。

  經濟上:北方經濟遭到破壞,南方經濟發(fā)展。

  文化上:此時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書法藝術進入自覺階段,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東晉顧愷之的繪畫講究“以行寫神”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fā)展,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四大農書之一。是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介紹了農林牧副漁生產經驗和知識。

  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 2

  一、帝國的建立,即 “六王畢,四海一”

  1.秦統(tǒng)一中原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持續(xù)數百年的戰(zhàn)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秦王朝。

  2.軍事上的鞏固

  (1) 史實:筑長城、開“直道”,北擊匈奴;開靈渠,平定嶺南;開“五尺道”,開辟西南。

  (2) 意義:加強了北方的邊防;首次把嶺南、西南歸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圖內。

  3.評價(意義):秦朝的軍事、政治措施,不僅加強了對周邊地區(qū)的政治控制,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二、鞏固帝國統(tǒng)治

  1.地方制度:“廢分封,行郡縣”,即“海內為郡縣”。

  (1) 出現: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規(guī)模推行:秦統(tǒng)一之后。

  (2) 內容:郡、縣、鄉(xiāng)、里;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

  (3) 性質:是中國古代自秦王朝以來長期實行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4) 特點(與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5) 鞏固:西漢繼續(xù)實行郡縣制,并逐步消除了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6) 評價:實現了這樣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轄;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 皇帝制度的創(chuàng)立:至高無上。

  (2)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職責:丞相:統(tǒng)領百官,協助皇帝處理朝政。御史大夫:監(jiān)察百官。太尉:負責軍事。九卿:略。特點:互相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

  (3) 朝議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諸卿討論國家軍政要務的方式。

  評價:集思廣益,減少決策的失誤,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壞。

  (4) 漢承秦制:有所損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隸校尉。意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對于鞏固政權,防止地方分裂勢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評價

  1.秦漢建立的“大一統(tǒng)”政體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四、知識拓展

  1.秦朝雖有太尉一職,但是實際上并沒有設立官員,而是由秦始皇自己親自擔任。

  三公真正的確立是在西漢

  2.秦漢時期:郡守和縣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職,而不是向皇帝述職。

  3.君主專制的兩大基本矛盾:軍權和相權;

  中央和地方。兩大矛盾的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中央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地方的權力不斷被削弱。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本質特征: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統(tǒng)治。

  5.君主專制的弊端:獨斷性和隨意性,不可避免決策中的重大失誤,且容易導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執(zhí)政過程中至關重要。

  6.三公九卿的評價:三公九卿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絕對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務的最高權力機關,三公的出現是對世卿世祿制的徹底否定。

  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 3

  A、德國的崛起

  一、第一次崛起:

  (1)1871年,分裂狀態(tài)結束,歐洲兩大傳統(tǒng)強國法國和奧地利被擊敗,國家統(tǒng)一成為歐洲新興強國。

  (2)19世紀末,德國工業(yè)產值躍居世界第二。

  (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以此為核心的三國聯盟成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原因:

  (1)國家實現統(tǒng)一,國內市場統(tǒng)一,促進經濟發(fā)展。

  (2)在統(tǒng)一的過程中,法國50億法郎的賠償和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礦藏為經濟起飛提供了足夠的資金和資源。

  (3)是資本主義后起強國,重視科技教育。

  二、二次崛起:

  (1)20世紀20年代,經濟復蘇,重新成為政治經濟大國。

  (2)20世紀30年代,為了解決經濟危機,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對外瘋狂擴張,最終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勢力達到了頂峰。

  原因:

  (1)利用美國等國的經濟援助,20世紀20年代經濟復蘇。

  (2)建立法西斯專政,對內鎮(zhèn)壓,對外瘋狂擴張,勢力急劇擴張。

  三、第三次崛起:

  聯邦德國成為20世紀60年代西歐最強大的經濟大國。

  (2)1990年,兩德統(tǒng)一,德國再次成為歐洲大國。

  原因:

  (一)戰(zhàn)后民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為經濟發(fā)展奠定政治基礎。

  (2)充分利用美國援助(經濟非軍事化)。

  (3)重視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兩德統(tǒng)一,綜合實力逐步提高。

  B、日本的崛起

  1、第一次崛起:

  明治維新后,成為亞洲新興強國,打敗中國。

  (2)一戰(zhàn)力量逐漸增強,主宰中國。

  (3)在20世紀30年代,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瘋狂擴張,最終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達到了全盛時期。

  原因:

  (1)明治維新使其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

  (2)善于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3)重視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兩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一戰(zhàn)大利。

  日本壟斷組織在國家的支持下建立并迅速發(fā)展。

  (6)建立法西斯專政,瘋狂擴張,勢力急劇擴張。

  2、第二次崛起: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發(fā)展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想成為政治大國。

  原因:

  (一)戰(zhàn)后改革,清除封建殘余。

  (2)充分利用美國援助;國民經濟非軍事化。

  (3)重視教育和科技,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5)利用朝鮮戰(zhàn)爭美國的訂單,經濟發(fā)展迅速。

  C、德國和日本崛起的共同原因

  1、第一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通過自上而下走資本主義道路,創(chuàng)新生產關系。

  (2)通過戰(zhàn)爭打敗強鄰,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巨額賠償、割地等特權,成為地區(qū)強國。

  (3)兩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交叉運用。

  (4)走軍國主義道路,積極推進殖民侵略擴張政策。

  2、第二次崛起的共同原因

  (1)促進政治改革,穩(wěn)定社會形勢。

  (2)實施非軍事化。

  (3)美國的支持。

  (4)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發(fā)展科技教育。

  (5)勞動者素質高,勞動者辛勤勞動。

  3、啟示德日兩國兩次崛起

  (1)侵略擴張道路最終必然失敗。所有試圖通過戰(zhàn)爭征服、壓迫和掠奪其他國家的大國的結果總是與他們的愿望相反。雖然德國和日本完全由國家主導的現代化帶來了快速的經濟崛起,但缺乏民主自由傳統(tǒng)導致法西斯政權,他們選擇通過外國侵略實現大國夢想的道路不僅給整個人類帶來了災難,而且摧毀了自己的國家。

  (2)自現代以來,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取決于它是否在經濟上崛起。單純依靠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很難長期維持。二戰(zhàn)后,通過政治民主、經濟自由和平發(fā)展,實現了德國和日本的真正崛起。

  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 4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與發(fā)展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不是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而是社會經濟還沒有發(fā)展到能夠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基本的歷史條件是工業(yè)革命深入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條件是無產階級已經覺醒,并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共產黨宣言》發(fā)表后,并不是立刻成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陽光”,而是經過幾代人的豐富和發(fā)展,才成為歐亞美非諸洲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陽光雨露,等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薪火相傳的火炬手。

  4.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歸宿和落腳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fā)具有偶然性與突發(fā)性,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帝國主義戰(zhàn)爭,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宣布無償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

  7.俄國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歷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義成功帶領下,廣大鄉(xiāng)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的。

【高考歷史高頻知識考點總結歸納】相關文章:

醫(yī)學基礎知識考點總結歸納01-27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10-18

高頻的名詞性詞組總結歸納09-10

西醫(yī)考研高頻考點總結07-01

中考政治考點的歸納總結10-16

中考政治考點歸納總結07-29

初中數學考點歸納總結07-08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05-25

高考的歷史知識點總結06-11

永修县| 密山市| 永嘉县| 厦门市| 东乌| 台北县| 望城县| 交城县| 辉南县| 白河县| 科尔| 苗栗县| 泾川县| 宜丰县| 禄丰县| 怀柔区| 长岛县| 元谋县| 旬阳县| 柞水县| 揭东县| 长顺县| 宕昌县| 广东省| 通州市| 广安市| 嘉峪关市| 砀山县| 武胜县| 开封县| 镶黄旗| 轮台县| 雷波县| 仪征市| 平塘县| 城市| 万山特区| 湘阴县| 内丘县| 砚山县| 盘锦市|